Skip to content
Menu
  • 最新消息
  • 關於學會
    • 學會組織
    • 學會章程
    • 入會申請
    • 會員繳費
  • 學會大事記
  • 活動紀錄
  • 聯絡我們
  • 友善連結
  • 通訊專欄

【專文】通訊第二期-編輯室的話

Author: Barry
Published on: 2022-09-21
Comments: 0 Comments
Sidebar

近期文章

  • 【專文】通訊第三期編輯室的話 2023-02-14
  • 【專文】鄰家大哥 — 追憶徐明福教授 2023-02-14
  • 【專文】憶指導教授:徐明福老師 2023-02-14
  • 【專文】從傳統建築到文資保存—理論與實務的踐行 2023-02-14
  • 【專文】跟著徐老做學問:記恩師徐明福教授二、三事 2023-02-14

訂閱電子報

蔡侑樺,台灣建築史學會 秘書長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二號 2022.09》

臺灣建築史學會以推動臺灣建築史專業研究、教育等為宗旨,其中建築史的範疇,並不侷限於有形文化資產之實體建築物,也包括營建、修繕這些實體建築物所需之技術。尤其面對愈來愈多的古蹟、歷史建築被指定與登錄,但隨著時代變遷,願意投入修繕市場的新血有限,而老一輩的司阜(匠師)逐漸凋零,已促使政府意識到技術保存、傳承之重要性,不僅藉由修法來凸顯「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也願意投入資源,進行各項培訓與職能基準化的工作。本期即以傳統「技術」為主題,收錄四篇與上述議題有關的文章。

邱上嘉前理事長的〈「傳統修復技術工匠」職能基準之建構〉,乃詳細說明《文化資產保存法》等法規體系對於「傳統修復技術」之演變,以及所建構「傳統技術工匠職能基準」之具體內容與想法。其他三篇文章,則是三位會員在協助辦理大木作許漢珍、土水作蘇清良、彩繪蔡龍進三位司阜的傳習課程後,產出之課程紀錄與心得。因無形的「技術」,通常必須在技術保存者動起來時才有機會見到或意識到,透過三篇文章,皆可見到傳習課程的價值,不僅使學員可從中獲得技術保存者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有機會以各種媒體工具,紀錄司阜們的技術經驗,進而發現部分躲在表象背後之技術核心。

期待透過本期內容,使會員與大眾更重視保存技術這個文化資產課題,並願意投入相關研究與傳承工作。

Post Views: 511
【專文】「傳統修復技術工匠」職能基準之建構
【祝賀】台灣建築史學會敬祝各位會員「2023新年愉快」

Theme by The WP Club |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