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侑樺,台灣建築史學會 秘書長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二號 2022.09》
臺灣建築史學會以推動臺灣建築史專業研究、教育等為宗旨,其中建築史的範疇,並不侷限於有形文化資產之實體建築物,也包括營建、修繕這些實體建築物所需之技術。尤其面對愈來愈多的古蹟、歷史建築被指定與登錄,但隨著時代變遷,願意投入修繕市場的新血有限,而老一輩的司阜(匠師)逐漸凋零,已促使政府意識到技術保存、傳承之重要性,不僅藉由修法來凸顯「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也願意投入資源,進行各項培訓與職能基準化的工作。本期即以傳統「技術」為主題,收錄四篇與上述議題有關的文章。
邱上嘉前理事長的〈「傳統修復技術工匠」職能基準之建構〉,乃詳細說明《文化資產保存法》等法規體系對於「傳統修復技術」之演變,以及所建構「傳統技術工匠職能基準」之具體內容與想法。其他三篇文章,則是三位會員在協助辦理大木作許漢珍、土水作蘇清良、彩繪蔡龍進三位司阜的傳習課程後,產出之課程紀錄與心得。因無形的「技術」,通常必須在技術保存者動起來時才有機會見到或意識到,透過三篇文章,皆可見到傳習課程的價值,不僅使學員可從中獲得技術保存者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有機會以各種媒體工具,紀錄司阜們的技術經驗,進而發現部分躲在表象背後之技術核心。
期待透過本期內容,使會員與大眾更重視保存技術這個文化資產課題,並願意投入相關研究與傳承工作。

Post Views:
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