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孟琪,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專任副教授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七號 2025.04》
著名建築師、畫家陳其寬先生(1921-2007)的建築設計與繪畫創作之間的關聯是一個重要卻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領域。筆者自2020年承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委託的「東海大學衛理會館修復及再利用計畫」(乃陳先生作品,現為歷史建築)開始,就對這個議題深感興趣,由此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有關陳其寬先生的作品研究,筆者至今共撰寫過5篇學術論文,以下分就兩大主題(建築與繪畫、傳統與現代)進行簡介。
一、陳其寬先生創作之「建築」與「繪畫」的關聯:
在〈圖、底與透明性:試論陳其寬先生建築與繪畫中共通的空間探索〉這篇論文中,筆者以脈絡化的研究方法,將陳其寬先生的繪畫創作以及四件早期建築設計作品放回20世紀前半葉視覺藝術與現代建築思潮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探討,結合當時風行並影響他的《時間•空間•建築》、《視覺語言》和〈透明性〉等三部著作,探索當時國際上關注的「透明性」概念與「圖—底關係」如何啟發陳其寬先生的思維和表現方式。
筆者發現建築與繪畫實際上是陳其寬先生用於探索同一種空間新觀念的兩種不同媒介。透過對其繪畫與建築作品的深入分析,筆者指出:a. 陳先生透過「圖」與「底」之交互疊合,試驗其所造成看似裁切、實則使空間與畫面延伸之心理感知效果;b. 他藉操作「現象的透明性」創造模糊多義的空間,從中既可見前述西方思潮帶來的影響,亦可見陳結合自身文化底蘊所開展出的創新路徑;c. 陳先生以具有地域特色的透空建築皮層、質紋拓墨/紙背塗色等特殊技法表現「物理的透明性」,一方面回應、修改了玻璃在西方建築、繪畫中表現透明性時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同時挑戰、革新了中國傳統水墨與空間營造中既定的做法與價值觀。這些都是具有開創性的視覺與空間設計思維。陳其寬先生並非僅止於被動接受西方建築與繪畫的影響,而是以此為基礎,在持續的試驗中發展出嶄新的空間感受與視覺語言。
〈洞•動•天井:陳其寬先生對「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空間的探索與實踐〉繼續探討陳其寬先生如何透過繪畫與建築設計等兩種不同的媒介思考共通的空間議題,嘗試解答他眼中「太湖石—猴畫—立體派」之間的關聯,及對其在實體中「開洞」、呈現「動態」的啟發。筆者在這篇論文中創新地結合圖像分析及空間的形式分析,採比較性和脈絡式的研究方法,依序探討「太湖石群山」、「荷葉蝕洞畫」和「幻想建築畫」系列創作中實/虛相生的空間呈現及其象徵意涵,同時別開生面地論述陳其寬先生如何挑戰採用正方形畫幅(過往從未有任何藝術史學者、建築史學者留意到此現象)、藉助動態視點法達成立體派所追求的多視點並存,又不致使空間變形,亦關注他在不同階段的嘗試,修正「框景」此一片面且並不正確的談法。以畫作探討為基礎,本文後半部解讀陳先生在建築中設計的窄天井虛空間,著重於多元路徑所創造的動態感以及從孔洞中體悟的時間感等面向來理解。
筆者後來在研究陳其寬先生規劃的僑生大學時,又偶然發覺其在建築上難以解釋的「不尋常」創新設計實與陳先生年份相近的「宇宙迴旋畫」系列存在隱秘的關聯。相關研究成果先在2023年的研討會中發表,增補後續發現的新資料後投稿經審查通過,即將於學術期刊正式出版。
二、陳其寬先生作品中的「多元地方傳統」:
在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的研究中,「傳統」與「現代」一直是個重要的基本命題;然而,當前學界對於「現代」的討論與認識遠遠勝過「傳統」(抑或是「中國性」)。一如近來全球各界(尤其是深受歐美強勢文化影響、支配的地區)已深具反省性地提出「現代性(Modernity)」應非單一、而是「複數的」概念,筆者認為「傳統」也當如是看待,而非籠統地視為「現代」的簡單對立面;因為實際上,定義「複數現代性(Modernities)」的正是多元的地方傳統。這裡所指的多元地方傳統既可能來自不同文化、有著不同風土氣候的特定地域,亦可能來自同一文化圈養成、甚至出自同一位建築師之手;這個概念聽來合理,可惜經常為人忽略。筆者透過長年研究發現,在陳其寬先生不同時期的作品存在曾啟發他的多元、複數地方傳統,值得細緻地加以區分,如此方能更準確地理解其設計意涵、以及他融合與轉化「傳統」並賦予「現代」意義的巧思。
東海大學因在臺灣戰後建築史研究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受到學界熱議;不過,筆者發現目前學界對一些基本問題仍存在似是而非的認識;「東海大學文/理/工學院的設計原型為何」即是一例,值得重新思索。必須先說明的是:以「經驗的累積」作為靈感泉源的陳其寬先生,雖然自1954年就開始參與東海大學的規劃設計,但他實際上直到1957年9月底才初次造訪臺灣;這是啟發筆者立論的一條最初步的線索。從邏輯上來說,成長於中國大陸的陳其寬先生在初次到訪臺灣之前,不大可能熟悉臺灣民居的特徵或轉化相關元素;親歷臺灣風土後,陳不但有可能因實地觀察、體驗而受到臺灣民居在空間觀念上的啟發,兒時浸潤、銘刻在身體裡的大陸住居記憶也可能時刻浮現、引導其設計思考與操作。也就是說,隨著生命經歷的層層積澱,陳先生在來臺之前做的設計較多地自他經驗過的中國大陸傳統住居、及其曾接觸的現代主義建築取材;來臺後的設計以其熟悉的中國大陸住居空間關係為基礎,又增添了臺灣民居特有的組織元素。
在〈大學校園規劃設計中的傳統與現代:追溯東海大學早期學院以「獨立迴廊」組織「漏角合院」的設計原型〉這篇論文中,筆者藉由「建築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先提出對既有對於「東海文/理/工學院設計原型」之各種說法的評述,接著以脈絡化的歷史研究觀點,從陳先生熟悉且影響其終生的空間經驗追溯此設計的真正原型。東海大學各學院的平面配置呈現出「單棟量體彼此不相連」、「合院四隅留空」和「以獨立迴廊串連」等顯著特徵;對照設計者陳其寬先生的生命經歷、追尋他熟悉並深受影響的空間經驗,本文指出北京四合院宅園是其設計原型。無論住宅、宮殿或園林,北京四合院均遵守單棟量體彼此不相連、四隅留空的原則(即漏角);以方正且整圈貫通的「遊廊」組織量體更是北京四合院宅園獨有的特徵。源自「遊廊」的「獨立迴廊」是陳其寬先生奠基於傳統的現代創新,亦是他日後持續探索、規劃大學校園「獨立迴廊系統」(例如中央警官學校、僑生大學)的根基。
前述論文探討陳其寬先生親赴臺灣「之前」的設計最有可能根源自他的哪一段生活經驗,下文將簡介的〈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的地域性轉化:從東海校園住宿設施的設計演變看陳其寬先生的地方性探索〉這篇論文則分析陳先生來臺「之後」的設計轉變。這兩篇論文相輔相成,建議可搭配閱讀。
陳其寬先生「來臺之後」,明顯可見其一反他先前遵循現代主義潮流的風車狀平面設計(例如1955年來臺前設計的獨棟教師宿舍A House與B House),轉而融入臺灣傳統民居中的「空間觀念」以及根植於特定社會關係中的「使用行為、生活模式」。筆者從校長公館/康敦樓、招待所和女白宮/女性單身教職員宿舍等案例的空間構成發現陳先生來臺幾年後轉向明顯帶有閩南民居特徵的平面設計,徵引了移民社會因聚族而居而產生的空間組織與社會關係。例如見於校長公館歷經多次修改卻始終保留的橫向通道、用以組織女白宮從公共到私密之所有空間的橫軸;這處「橫向通道」正是臺灣民居常見的「子孫巷」。也就是說,陳先生建築作品與傳統的連結是就「觀念」與「使用行為」而言,並非形式或裝飾層次的表象操作。
三、參考書目
- 薛孟琪。2021。〈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的地域性轉化:從東海校園住宿設施的設計演變看陳其寬先生的地方性探索〉。《建築師》「陳其寬建築師百年紀念」特輯,47(8),頁104-111。
- 薛孟琪。2021。〈圖、底與透明性:試論陳其寬先生建築與繪畫中共通的空間探索〉。《建築學報》118: 27-52。
- 薛孟琪。2022。《歷史建築「東海大學衛理會館」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臺中: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薛孟琪。2023。〈洞•動•天井:陳其寬先生對「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空間的探索與實踐〉。《設計學報》28(2): 43-66。
- 薛孟琪。〈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試論陳其寬先生之僑生大學設計中所見的創新思考〉。「傳統與非傳統:臺灣戰後建築論壇」。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年3月11-12日。
- 薛孟琪。2024。〈大學校園規劃設計中的傳統與現代:追溯東海大學早期學院以「獨立迴廊」組織「漏角合院」的設計原型〉。《設計學報》29(3): 49-72。
- 薛孟琪。審查通過,即將出版。〈陳其寬建築師作品中的複雜與矛盾——試論僑生大學規畫設計中「不尋常」的創新〉。
1 Comment
[…] 【專文】陳其寬先生之建築與繪畫的關聯、及其現代創作中的多元地方傳統 2025-04-28 […]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