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秉聲,台灣建築史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創刊號 2022.01》
「台灣建築史學會」的創會宗旨是以推動臺灣的建築史專業研究、教育與發展,並且促進台灣的建築史學界與國際建築史學界之交流。學會自2008年創立以來,在歷任理事長、理監事及會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已先後籌辦過大型國際研討會及多次的論壇,分別是2009年在臺南舉辦的大型國際會議 「東亞建築文化國際研討會」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Architectural Culture , EAAC),以及2011年、2013年在臺中,2012年、2014年在臺北, 2016年在臺南及2018年在高雄舉辦的「台灣建築史論壇」。
然而,2019年底開始蔓延的全球疫情結構性地影響了彼此相聚的模式,所以除了試圖維繫年度的聚會之外,學會也積極思考如何更多元地與會員及各界溝通,而決定發行《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即是此一前提下的思考。這是一份線上的刊物,每期將邀請對臺灣建築史有興趣的會員或朋友,透過此一平台分享看法,促進討論。
在首期內容中,第一篇是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傅朝卿名譽教授撰寫的〈從建築史到文化遺產的不歸路-教學與研究經驗分享﹥。藉由傅老師的歷時性回顧,得以一窺一位在建築史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耕耘近40年學者的學思歷程;第二篇特別感謝長期從事中國、東亞與東南亞建築研究與遺產維護的權威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學系何培斌主任,藉由“Some reflections on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in East Asian architectural history”一文,脈絡性地論述19世紀末、20世紀到21世紀的東亞建築史在研究主體與主題上的變化,特別是提醒了建築史的研究已然被標定在生產出建築景觀的社會之中,更具挑戰性與機會性;第三篇〈營造社區ing:鄉村中的縫隙異質地方〉是中原大學建築學系蔣雅君助理教授對參與「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國際展覽中一項單元策展的省思。這項展覽並不從介紹國際知名建築師的專業實踐角度切入,而是側重展出在臺灣社會特殊活力下生長成的建築,這應是幾十年來臺灣民主自由發展的珍貴成果;最後,任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的沈孟穎博士介紹其著作的《台灣公宅100年-最完整圖說,從日治、美援至今的公共住宅演化史》,書中藉由日本殖民、戰後威權、1980年代開啟形式民主三個政權時期,論述五種公共住宅的理想住宅範型與文化想像。
從自身的旅程到廣大研究體系的變動,從建築歷史到文化遺產的關注,從都會到鄉村的類型選擇,從臺灣本土擴及東亞的地理範疇,本期通訊希望呈現臺灣建築史應有的多重內涵,進而描繪出後續各期內容更清楚的面貌,引發更大的迴響,這會是對第二期的出刊最重要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