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玲,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四號 2023.09》
.中文摘要.
屏東菸葉廠為臺灣菸葉產業脈絡下重要的工業遺產,興建於日治時期1936年(昭和11年),戰後由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接收繼續經營,2002年停工。2010年進行文化資產保存。2021年改建成「屏菸1936文化基地」,規劃設置「屏東菸葉館」、「屏東客家館」、「屏東原民館」、「沉浸式體驗館」、「屏東縣立美術館」、「屏東縣典藏庫房」等。預計分階段開放,打造品牌化的屏東縣博物館。
.Abstract.
Pingtung Tobacco Factory is an important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s tobacco industry. It was built in 1936 (Showa 11)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fter the war Ⅱ, it was taken over by Taiwan Tobacco & Liquor Co., Ltd. and continued to operate. In 2010, some buildings in Pingtung Tobacco Factory were preserved as cultural heritage. In 2021, it will be rebuilt into “Pingtung 1936 Cultural Base”. It plans to set up the “Pingtung Tobacco Leaf Museum” , “Pingtung Hakka Museum”, “Pingtung Aboriginal Museum”, “Immersive Experience Hall”, “Pingtung County Museum of Art”, “Pingtung County Collection Warehouse”, etc. It is expected to open in stages to create a branded Pingtung County Museum.
一、前言
臺灣目前保存了許多工業遺產,屏東菸葉廠為其中之一。屏東菸葉廠與松山菸廠等臺灣各種文化資產的保存,都是隨著時間的推進,透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能達成與積累今日所見的成果,兩間同為臺灣菸葉產業脈絡下重要的工業遺產。本文會從三個部分來介紹屏東菸葉廠,第一個部分將簡介屏東菸葉廠的歷史;再來談這十年間,屏東菸葉廠在屏東縣政府及各專家學者的努力下,所進行的保存再生計畫;最後一部分介紹在2021年屏東菸葉廠正式開幕後的使用方式。
一、屏東菸葉廠的歷史
屏東菸葉廠於日治時期1936年(昭和11年)興建,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轄管的菸葉加工工廠,最初的名稱為「屏東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這座工廠主要負責菸葉耕作輔導與收購、菸葉的除骨與複薰加工、加工後的菸葉貯藏。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臺灣總共設了四座菸葉加工廠。除了屏東之外,另外三座分別在臺中、嘉義與花蓮。戰後由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接收繼續經營。從日治時期開始,菸即為專賣。菸葉從種植到加工,都受到專賣制度的管理。菸葉採契作方式,種植菸葉成為協助植的菸農重要的經濟來源。
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所收藏的圖面,看到日治時期屏東菸葉廠興建時的土地分布與建築物的狀況。當時的屏東菸葉廠興建的房舍主要都是磚木構造。建築物有複薰室、煙桶製作場(煙桶就是除骨複薰之後的菸絲所存放的地方)、鍋爐室(日文稱「汽罐室」)等,整個工廠的設備供應當時除骨複薰儲藏的加工作業。這些圖面成為屏東菸葉廠進行文化資產保存過程中重要的史料。透過這些圖面的比對,辨識出廠區內日治時期建築留存的狀況1 。
![]() | ![]() |
屏東支局再乾燥場敷地圖 | 專賣局屏東支局葉煙草再期乾燥場 其他新築工事圖汽罐室 |
戰後由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菸酒公司」)接收並繼續營運,當時的營運設置了數個課室。農務課主要是在協助屏東菸區的菸農進行菸業的種植、採收以及收購2。屏東菸葉廠的營運跟整個高屏地區菸農種植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些契作的菸葉主要是由屏東菸葉廠指導,採契作的方式,由屏東菸葉廠去分配給農民種植,菸葉採收乾燥後再由臺灣菸酒公司依照菸葉等級收購,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收購價格。因此,高屏地區的菸農跟屏東菸葉廠形成一個非常緊密的勞動關係。工務課主要是負責除骨複薰機具的維護,物料課主要在處理菸葉加工後菸絲的存放。這些菸絲會再分配到全臺灣的菸廠,成為捲菸的材料3。屏東菸葉廠在2010年開始進行文化資產保存之後,當時任職於內埔菸廠的錢榮輝主任,提供相當多的資料協助史料建構。錢主任曾於屏東菸葉廠擔任農務課課長,因為熟稔屏東菸葉廠的業務。當時透過錢主任的引介,到臺中大里菸葉廠參觀了解菸葉除骨複薰工作進行的方式,這座菸葉廠所設置的除骨複薰機械與屏東菸葉廠相同。爾後,在2015年透過計畫的執行,到臺中大里菸葉廠,拍攝記錄除骨複薰機的運作,將菸葉廠骨複薰機器在運轉的過程記錄下來。此外,透過計畫的執行,記錄屏東縣高樹鄉菸農種菸的場景4。這些資料後來成為屏東縣政府進行菸葉博物館規劃非常重要的資料。目前這些影像也收錄於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中5 。
![]() | ![]() |
農務人員鑑定調理實習 (2010年錢榮輝主任提供) | 烤製完成 (2010年錢榮輝主任提供) |
![]() | ![]() |
菸農座談會 (2010年錢榮輝主任提供) | 屏東菸葉廠大門 (2010年錢榮輝主任提供) |
老照片上可見當時屏東菸葉廠的員工如何在菸葉廠裡面進行複薰調理作業。在圖5中可以見當時屏東菸葉廠指導農民如何種菸的場景。昔日屏東菸葉廠的入口,可見門柱上書寫「屏菸」,照片中的辦公大樓就是當時廠長跟行政人員的辦公室,可說是屏東菸葉廠的行政中心。可惜目前因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的規劃,將其拆除。
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進口國外的菸,導致臺灣菸業加工需求降低,屏東菸葉廠因此停工。一直到2010年屏東縣政府的保存計畫,委託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現更名為國立屏東大學)進行短期的調查研究,當時的廠區規模。之後屏東縣政府把裡面其中的4棟建築物,16號倉庫、複薰室、鍋爐室與中山堂登錄歷史建築進行保存。透過調查發現,日治時期所興建的廠房大部分均已拆除,唯一確認為日治時期興建的構造物僅剩鍋爐室旁邊的煙囪。廠房內所遺留的機械設備包過除骨機、複薰機、集塵設備等,但都以無法運轉6。
![]() |
戰後屏東菸葉廠配置圖(2010年3月屏東內埔菸廠錢榮輝課長提供, 推測應在1994年之後繪製,作者重繪) |
三、屏東菸葉廠前期計畫與再造歷史現場
屏東菸葉廠在2010年登錄歷史建築後,因為土地與建築物產權歸屬的問題,屏東縣政府無法進行整體規劃與整修。但是屏東縣政府還是持續進行調查研究、小型修繕與舉辦活動,逐步推進整體屏東菸葉廠的保存活化工作。透過小額的經費,屏東縣政府試著把民眾帶入屏東菸葉廠進行導覽或參與活動,這對於屏東菸葉廠和屏東縣都有很大的意義。原因在屏東菸葉廠在未停廠前,社區居民並無機會進入工廠。對於社區居民來說,屏東菸葉廠像是戴著面紗般神秘。爾後屏東縣政府透過「南風博物–屏東文化館雙年展」、「老員工導覽」、「南風市集」等活動,讓民眾進入屏東菸葉廠內參觀。再者,部分屏東菸葉廠的員工,在工廠停工後一直沒有機會再進到這個廠區內,透過這些活動讓他們能夠重新回到昔日工作的場域中7。
![]() | ![]() |
2019年位在鍋爐室的屏東教育設計展–底家哦。資料來源:採自吳添熹(2020)〈當菸散去:屏東菸葉廠文化資產保存的民眾參與〉,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 2019年菸葉廠加工機具保存展–志工導覽 資料來源:採自吳添熹(2020)〈當菸散去:屏東菸葉廠文化資產保存的民眾參與〉,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
2018年屏東菸葉廠獲得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經費補助,補助經費約有4億元,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專案計畫經費,加總起來經費大約是10億元,才能使屏東縣政府進行大規模的修繕與活化再利用。在2020年「屏菸1936文化基地」開始營運。再者,一開始在2010年屏東菸葉廠僅登錄廠區內的除骨加工區、複薰加工區、鍋爐室、中山堂等4棟建築。爾後考慮到工業遺產文化資產價值與土地整體使用的問題,在2017年將全廠區擴大登錄為歷史建築。全區保存後,屏東縣政府順利地從國有財產局那邊取得土地建築物的使用權,才有辦法進行大規模修繕與活化再利用計畫。
整體廠區的規劃,經過很多次的討論,持續進行滾動式的修正。在最後定案的廠區規劃配置圖,原來行政辦公室被拆除,變成入口廣場。其他部分也有做一些局部的改變,包括菸葉廠內為防止乾燥菸葉淋雨的棚架,部份被拆除,以營造新穎光亮的空間感。然而在這樣的空間改造計畫中,文化資產價值如何被衡量而產生新空間的裁決過程,就顯得非常的重要。
![]() |
屏東菸葉廠再造歷史現場對於廠區的規劃(2020年3月3日版)。資料來源:大山開發建築師事務所(2019)。屏東菸葉廠文史調查暨修復再利用計畫。屏東縣:屏東縣政府。 |
![]() | ![]() |
2020年6月19日即將執行拆除的屏東菸葉廠行政辦公大樓。 資料來源:2020年林思玲拍攝 | 2022年「屏菸1936文化基地」入口廣場。 資料來源:2022年林思玲拍攝 |
四、屏東菸葉廠(屏菸1936文化基地)的新生
2018年開始,屏東縣政府委託「老派博粉」執行「屏東縣大博物館計畫」8。 再者,屏東縣政府亦委託「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執行菸葉博物館「菸.葉.廠 — 複薰的金黃記憶」9。此外,還聯合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原住民處等不同計畫,透過「用產業說屏東故事」、「用藝術描繪屏東靈魂」及「讓兒童創造屏東未來」的策略,規劃設置「屏東菸葉館」、「屏東客家館」、「屏東原民館」、「沉浸式體驗館」、「屏東縣立美術館」、「屏東縣典藏庫房」等10。「屏菸1936文化基地」預計分階段開放,打造品牌化的屏東縣博物館。
![]() | ![]() |
屏東菸葉館入口 資料來源:2022年本研究拍攝 | 屏東菸葉館切尖機與指示牌 資料來源:2022年本研究拍攝 |
在菸葉博物館的展示部分,主要配置於除骨、複薰與包裝加工區,在機械無法運轉的情況下,透過展示規劃再現當時菸葉除骨跟複薰的「感覺」。創意展現在這些展示設計上,例如透過聲光效果呈現當時菸葉在進行除骨時所發出的聲響,或是藉由數位效果再現菸葉送去除骨時利用運輸帶投影畫面。透過影片與科技技術,讓原本已經消失的產業活動可以再現在工廠裡。其他的展示例如客家館,也運用科技的運用,設計沉浸式體驗展示方式,讓大家體驗客家文化。
![]() | ![]() |
屏東客家館入口投影 資料來源:2022年本研究拍攝 | 客家子孫燈文化 資料來源:2022年本研究拍攝 |
五、結論
屏東菸葉廠再利用為「屏菸1936文化基地」,是一個文化資產保存與文化創意產業應用的保存案例。工業遺產作為延續產業脈絡的遺產類型,菸葉生產脈絡如何透過屏東菸葉廠的保存而能再現,勢必是個重要的課題。客觀且專業的保存再利用方式,可讓文化資產的完整性與真實性延續於新機能之中。反之,若過度追求新機能使用而忽略了文化資產保存後所需傳遞的意義,改造後的文化資產往往成為靈魂喪盡的空軀殼。文資與文創的碰撞:碰撞出來的火花,是成為可滋養重生的養分?還是燒火文化的惡火?有賴智者細心地讓天平的兩端保持平衡。
1詳閱林思玲(2010)。屏東菸廠再利用產業文化資產基礎調查。計畫主持人,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執行期限:2010/03/01-2010/03/31。
2相關內容請詳閱林思玲(2010)。屏東菸廠再利用產業文化資產基礎調查。計畫主持人,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執行期限:2010/03/01-2010/03/31。
3相關內容請詳閱林思玲(2015)。屏東菸廠產業文化資產網絡與展示評估委託專業服務。計畫主持人,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執行期限:2015/02/25-2016/2/25。
4相關內容請詳閱林思玲(2015)。屏東菸廠產業文化資產網絡與展示評估委託專業服務。計畫主持人,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執行期限:2015/02/25-2016/2/25。
5於「國家文化記憶庫」以「屏東菸葉廠」為關鍵字進行搜尋,可找尋到屏東菸葉廠相關資料。
6詳閱林思玲(2010)。屏東菸廠再利用產業文化資產基礎調查。計畫主持人,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執行期限:2010/03/01-2010/03/31。
7詳閱吳添熹(2020)〈當菸散去:屏東菸葉廠文化資產保存的民眾參與〉,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8詳閱「老派博粉的謬思藝想」網頁,瀏覽日期:2023年2月26日。
9詳閱「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網頁 ,瀏覽日期:2023年2月26日。
10詳閱「屏菸1936文化基地」網頁,瀏覽日期:2023年2月26日。
.參考書目.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1937)。「屏東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敷地買收(屏東市歸來七五九、七六○、七六一、七六二番地田二甲一二一九)」(昭和十二年會計永久保存第一冊))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1937,「屏東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其他新築工事請負人吉田德太郎本局」(昭和十二年會計永久保存第十五冊))
大山開發建築師事務所(2019)。屏東菸葉廠文史調查暨修復再利用計畫。屏東縣:屏東縣政府。
林思玲(2010)。屏東菸廠再利用產業文化資產基礎調查。計畫主持人,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執行期限:2010/03/01-2010/03/31。
林思玲(2015)。屏東菸廠產業文化資產網絡與展示評估委託專業服務。計畫主持人,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執行期限:2015/02/25-2016/2/25。
吳添熹(2020)。當菸散去:屏東菸葉廠文化資產保存的民眾參與,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
吳添熹、林思玲*(2022/6)。從社群媒體觀察屏東菸葉廠文化資產保存的民眾參與意見。建築學報,第120期,頁79-103。
「老派博粉的謬思藝想」網頁https://www.museumvisionary.com/archives/7776,瀏覽日期:2023年2月26日。
「宜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網頁 http://www.arthappening.org/work/item/896.html,瀏覽日期:2023年2月26日。 「屏菸1936文化基地」網頁 https://www.cultural.pthg.gov.tw/pt1936/cp.aspx?n=1936530E284063B4,瀏覽日期:2023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