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勝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 收錄自《台灣建築史學會通訊第三號 2023.02》
一、多元的關鍵少數
徐明福老師眾多建築史的研究中,南島語族群範疇是相對較為少數的,在全面觀照臺灣整體建築文化體系時,客觀的反映了當代臺灣不均質的多元族群文化展現面貌。
回顧徐明福老師多年來與南島語族群相關的幾例調查研究案或學生論文指導,皆可體認出他的一貫概念中,視南島語族群為當代臺灣多元族群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是最初的奠基者。南島語族群文化是臺灣特色的重要組成基礎,現今雖然是相對少數的族群,但在臺灣的歷史發展上卻有著鮮明的過往存在並延續至今,這同時也指出了傳統南島語族群文化的保存維護與當代延續是臺灣整體社群必須共同面對並重視的。回到南島語族群的聚落與建築研究,需理解其相對少數卻獨特漫長的適地發展歷程,並且回到關懷建築環境的初衷,順著核心議題本身去尋求可能的合理解答。
關於南島語族群的相關研究,傳統上常被置於民族學的視野領域中尋求理解,而徐明福老師在臺灣傳統聚落與建築的研究範疇中很早便納入民族學的研究方法,注重田野調查與親身觀察,並關注傳統形式在當代的適應與轉變。爾後,新的研究方法出現,徐明福老師也會適度的引用於南島語族群族的相關田野調查中,並持續採用跨領域的合作方式獲取較為多面向的觀察與理解。
二、調研的運籌帷幄
大約每隔10年,徐明福老師會參與主持一項與南島語族群相關的調查研究案,將其長年對於傳統聚落與建築研究的關懷理念展現於計畫成果中。
1、空間形式與構造材料的當代轉換:1994年的五峰鄉賽夏族矮人祭場暨村民活動中心之規畫研究是徐明福老師相對較早期的南島語族群建築研究案。在那個年代,他已體認到可以透過空間規劃設計手法重現傳統儀式的場域精神,給予當代聚會空間重新凝聚族群意識並建立族群自信心的契機。而在實際的空間營造中,需務實的關注當代構造形式與材料的合理轉變與運用,而非一昧鄉愁式的捕捉復古型態。
2、新技術的嘗試:2004年開始,徐明福老師透過萬山岩雕群的再確認與基礎資料建立相關計畫案,展現其跨域合作與新技術嘗試的遠見。其中援引跨領域新技術的例子以3D數位空間資訊建立最為重要,首先使用3D雷射掃瞄儀進行岩雕岩體及周邊地形的3D立體空間資訊建立,克服了不規則岩雕量體的量測瓶頸。爾後又在國科會的小產學計畫中,繼續與測量公司合作,將3D雷射掃瞄技術運用在南島語族群傳統建築物的量測,藉以獲取較為精確的3D立體空間資訊。
3、跨域合作:2015年的茂林區石板屋建築群規畫案中,徐明福老師展現其組織跨領域團隊,綜整不同學門的領導特質,透過歷史學、民族學、建築學、地質學、測量學等專長人員的合作參與,運用生態博物館概念及區域規劃方法,將濁口溪流域三個魯凱族石板屋聚落的傳統建築保存與空間規劃置於傳統脈絡的延續傳承議題中表彰其在地特色,並指出未來的可能性。
徐明福老師出席茂林案於多納舉辦的說明會簡報 |
三、論文的迷津解惑
在學生的論文指導方面,徐明福老師善於觀察學生的各別特質並順著學生意願,陪伴引導其論文寫作的完成。在南島語族群相關建築論文指導中,依著地緣,有平原地區的西拉雅族與山地區域的魯凱族、排灣族等族群建築議題等待探查書寫。前者主要圍繞在臺南地區西拉雅族宗教信仰空間體系近代幾個世紀的調適轉變,分別有一篇以吉貝耍聚落為田野地的碩士論文(陸文照,2003)及一篇以廣域西拉雅族公廨建築形態源流與轉變為主體的博士論文(郭美芳,2008)產出。後者主要圍繞在魯凱族、排灣族體現階層制度的石板屋建築文化體系詮釋,有兩篇分別以微觀的建築裝飾系統(許勝發,1996)與宏觀的聚落建築群空間變遷(江昭德,2009)為主題的碩士論文,以及一篇以石板屋建築形態源流與拓展推演為主題的博士論文(許勝發,2016)產出。
四、處世的一以貫之
前述幾例,可看出徐明福老師對於南島語族群建築的過往傳統與未來發展,是將其視為臺灣整體多元建築文化體系中的一環,兼具時間與空間的動態挪移,既是是溯源,也有展望,在多元中尋求其獨特性的澄明,並關懷未來的延續與發展可能。過程中隨時保持提問的企圖心,但不獵奇,不偏廢,不強求,不妄語,這約略就是他慣常的處世態度。
參考資料
江昭德,2009,排灣族筏灣部落生活領域變遷之詮釋(1907~1974),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林憲德、徐明福,1994,新竹縣五峰鄉賽夏族祭場規劃研究案,新竹縣政府。
徐明福,2005,萬山岩雕探勘調查計畫,高雄縣政府。
徐明福,2008,運用3D雷射掃瞄技術建立原住民傳統聚落立體空間模型之研究,國科會小產學計畫NSC97-2622-H006-002-CC3。
徐明福,2015,茂林區石板屋傳統聚落風貌復育總體規劃案,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許勝發,1996,傳統排灣族群北部式家屋裝飾初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許勝發,2016,魯凱族與排灣族傳統石板屋建築形式起源與地方性差異探討,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郭美芳,2008,西拉雅「公廨」建築文化遺存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 陸文照,2003,吉貝耍(Kapas-au)聚落之研究(1904∼1976),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1 Comment
[…] 第四篇是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張崑振副教授的〈跟著徐老作研究:記恩師徐明福教授二、三事〉。文中,張老師提及徐老師對於跨領域研究的開放態度,特別是早期3D數位化剛起步時便積極引入作為傳統建築研究的工具。此外,孔廟文化園區作為理念的實踐,由點至面進行城市保存工作迄今有成,皆明示了徐老師的耐心與遠見;第五篇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建築文化資產研究所許勝發助理教授的〈側記徐明福老師的南島語族群建築凝視〉。許老師回顧徐明福老師多年來在南島語族群建築的研究歷程。徐老師視南島語族群為當代台灣多元族群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國內少數研究南島語族群建築的先行學者之一,稱許徐老師為最初的奠基者是中肯公允的評價;第六篇〈師生交流與學術領域拓展〉由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朱禹潔助理教授談及其攻讀博士的始末點滴,以及徐老師如何鼓勵其將傳統建築環境與環境控制領域相結合,擴展從未想像與涉及的全新領域,再次印證了徐老師開放的研究思考與包容的態度。 […]
Comments are closed.